
经历几个月的期待后,中国向一家非国有企业发放了原油进口牌照,向着放开国企主导的石油业、引入竞争机制迈出不情愿的第一步。
此前各方满怀希望地认为,中国将向独立企业发放更多牌照,从而放松对原油进口的管制,最终放开整个石油行业。但到目前为止,这些都未能成为现实。
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批准文件,总部设在西北边陲新疆的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广汇能源(Guanghui Energy),今年可进口20万吨原油。
通过选择广汇,而不是任何“茶壶”炼油厂,即那些对中国两大国有石油企业——中石油(PetroChina)和中石化(Sinopec)——构成威胁的独立炼油企业,商务部并未真正放开市场。广汇已经拥有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和天然气区块,但没有炼油厂,因此它的原油最有可能在中石油在新疆的某家炼油厂加工。
“人们对改革有很多期望,希望很快就会有突破,所以他们对这个消息感到兴奋。但改革实际上仍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,”能源咨询公司安迅思中国(ICIS China)研究总监李莉表示。改革者们表示,打破垄断石油巨头对进口、国内管道和其它战略领域的把持,对于终结它们的霸主地位、创建一个更具竞争力和高效率的能源行业是必要的。
作为其世界贸易组织(WTO)承诺的一部分,中国将大约10%的原油进口分配给非国有的贸易商,但额外文书要求实际上限制了这些进口的竞争力。
剑桥能源咨询公司(IHS Cera)常驻北京的周希舟表示,中国的改革往往在阻力最小的点起步。“此举将受到国家石油公司较少的反对,”他表示。“这么多领域仍由国家石油公司占主导地位,这一开放对它们不是很有威胁。”
大多数中国的原油是通过中石油、中石化和规模较小的中海油(Cnooc),以及两家国有贸易公司进口的。“茶壶”多数位于山东省,它们占中国炼油产能的大约16%,尽管官方通过放贷和产能限制迫使它们关闭,但它们仍顽强地坚持着。
广汇已经是绕开石油巨头的先驱。去年底,它开通了中国第一条独立的跨境管道。该公司在创立之初在新疆生产液化天然气,然后用卡车运到中国其他地区,成本低于中石油的输气管道。